top of page

醫健百科 【膽】

請選擇你想知有關【膽】的醫健資訊:

膽管結石

位於右上腹的肝臟 (Liver) 除了由很多肝細胞組成外,亦有很多血管及膽管 (Bile ducts) ,細小的膽管在肝內逐漸匯流成總肝管 (Common hepatic duct),總肝管離開肝臟與從膽囊 (Gall bladder) 延伸出來的膽囊管 (Cystic duct) 匯合成為總膽管 (Common bile duct),連接十二指腸 (Duodenum,小腸的一部分)。 肝臟製造有幫助消化食物中脂肪、吸收維他命A、D、E、K、及排出膽紅素 (Bilirubin,肝回收紅血球產生的副產品)等功用的膽汁 (Bile),經膽管輸送至膽囊作儲存,當食物到達小腸,膽囊便會分泌膽汁至十二指腸,幫助消化。

膽管結石 (Bile duct stone 或 Choledocholithiasis) 是指膽結石 (Gallstone) 形成並積聚在膽管內。膽結石是由膽汁硬化而成的結晶物,多在膽囊內形成然後被排出至膽管,又或者直接在膽管內組成,導致膽管阻塞甚或發炎。

發病原因

膽汁含有水、膽汁鹽 (如鈣鹽)、膽固醇、脂肪、膽色素 (如膽紅素) 等成分,當這些物質濃度失衡,便會可能產生化學作用而硬化,形成大小不同的結晶物。膽結石可按成分分為以下兩類:
1. 「膽固醇結石」 (Cholesterol stones):主要在膽囊內因膽汁中的膽固醇太多或膽汁鹽太少組成,然後被排出至膽管。結石呈黃綠色,較黃膽素結石普遍 (約佔八成)。高脂肪飲食、體重過重、懷孕導致血液中雌激素含量上升、服用避孕藥等均有可能增加患病風險。
2. 「膽色素結石」 (Pigment stones):直接在膽管 (如總膽管) 內主要由膽汁中的膽色素 (特別是膽紅素) 組成。結石呈深啡色,實際成因未明,但肝硬化、膽管感染或遺傳性血液病 (如鐮狀紅血球貧血症 Sickle-cell anemia) 的患者患病風險較高。

病癥

膽管結石的病徵多由結石堵塞膽管所致,症狀可能會逐漸或突然出現。初期症狀包括:
1. 右上腹疼痛,多在用膳後發生,痛樅或會逐漸加劇,數小時內消退,然後復發。
2. 上背肩胛範圍或右肩疼痛
3. 出汗、噁心、嘔吐
4. 消化不良
後期病徵包括
5. 更嚴重、持續的右上腹疼痛
6. 黃疸 (Jaundice,肝臟分解膽紅素功能出現問題導致體內膽紅素過高):皮膚及眼白變黃、小便呈深啡色、大便呈淺灰色、皮膚痕癢
7. 寒顫
8. 發燒
9. 胰腺炎 (Pancreatitis,由結石堵塞於十二指腸附近與總膽管交匯的胰管所致的胰臟發炎):上腹中部疼痛

高危人群

1. 六十歲以上
2. 女性:二十至六十歲的女性比同年男性患病風險高一倍
3. 體重過重、痴肥
4. 因懷孕、正服用避孕藥或接受荷爾蒙補充療法以致血液中雌激素含量上升的女性
5. 正服用降膽固醇藥
6. 有膽管結石的家族史
7. 體重急劇下降
8. 糖尿病患者
9. 肝硬化或膽管感染患者
10. 溶血性貧血 (如鐮狀紅血球貧血症) 患者

應做檢查

1. 問診及臨床檢查: 包括觀察、腹部觸診等,檢查患者與膽管結石有關的症狀。
2. 腹部超聲波掃描 (Ultrasonography):能顯示膽管內的結石,病人在接受檢查的四小時前不可飲食。
3. 電腦斷層檢查 (CT scan):比一般X光造影更仔細立體地檢查和確認結石的位置、及鄰近組織的情況,此檢查亦有助醫生了解膽囊和肝臟的情況。
4. 磁力共振檢查 (MRI scan):能仔細地顯示身體各部 (包括膽囊、肝臟、膽管及鄰近血管等) 軟組織的狀況。
5. 內視鏡逆行性膽管胰造影檢查 (ERCP):透過以內視鏡從口探入檢查食道、胃部及十二指腸,然後利用一條幼細的管道探進膽管,並注射顯影劑。透過X光影造影,能清楚地顯示出整個膽管系統及裏面的結石。
6. 血液檢測 (Blood tests):檢測肝功能及測試肝和膽囊是否有感染發炎的情況,有助醫生了解患者情況及制訂治療計劃。

具體檢查方法應咨詢相關醫生。

建議療法

大部分患者需接受手術以移除膽管內的結石,手術方法包括:
1. 內視鏡逆行性膽管胰造影及括約肌切開術 (ERCP with sphincterotomy):利用幼細的內視鏡從口腔探入與十二指腸連接的總膽管,然後注射顯影劑,透過X光影造影更清楚地顯示出整個膽管系統及結石的位置,並在膽管開一個小切口,以引流膽管內的結石至十二指腸。這是一項較常用及有效的療法。
2. 體外碎石治療 (Extracorporeal shock wave lithotripsy):利用特殊儀器產生衝擊波,以震碎膽管內的結石,令碎石更易從膽管內排出。此療法適用於無法接受ERCP及括約肌切開術的患人,但因常導致嚴重腹絞痛的副作用,之後通常需要利用內窺鏡及籃狀儀器從膽管移除剩餘的碎石,且復發風險較高,故比較少用。

若患者患有膽管或膽囊感染或發炎,醫生也會為病人處方藥方 (如抗生素)。

具體療法應咨詢相關醫生。

預防方法

以下方法有助減低患上膽管結石的風險:
1. 定期檢測膽固醇指數及體重,保持健康體重,避免痴肥
2. 均衡低脂、低膽固醇飲食,多吃高纖維食物如蔬果及全殼物,避免體重過重
3. 定期做適量運動
4. 避免斷食

相關專科

腸胃肝臟科
外科專科

協會

References

1. RelayHealth (2014)。〈Bile Duct Stones〉。《Summit Medical Group》。擷取自網頁https://www.summitmedicalgroup.com/library/adult_health/aha_common_duct_stones/
2. Smith L (2017)。〈Choledocholithiasis: What you need to know〉。《Medical News Today》。擷取自網頁https://www.medicalnewstoday.com/articles/318941.php
3. University of Michigan Digestive and Liver Health。〈Bile Duct Stones〉。《Michigan Medicine: University of Michigan》。擷取自網頁https://www.uofmhealth.org/conditions-treatments/digestive-and-liver-health/bile-duct-stones
4. Medical University of South Carolina。〈Gallstones and Bile Duct Stones〉。《MUSC Digestive Disease Center》。擷取自網頁http://ddc.musc.edu/public/diseases/pancreas-biliary-system/gallstones-bile-duct-stones.html
5. 卓健醫療服務有限公司 (2017)。〈膽結石〉。《卓健醫療服務有限公司》。擷取自網頁https://www.qhms.com/health-article/gallstones.aspx?lang=tc
6. 養和醫院 (2011)。〈外科中心 - 膽結石〉。《養和醫院》。擷取自網頁http://www.hksh-hospital.com/zh-hk/%E5%A4%96%E7%A7%91%E4%B8%AD%E5%BF%83-%E8%86%BD%E7%B5%90%E7%9F%B3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