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醫健百科 【骨關節與肌肉】

請選擇你想知有關【骨關節與肌肉】的醫健資訊:

2021年3月9日 上午7:28:58

【關節勞損】膝關節炎的成因及治療

不少人都會受關節炎的影響,關節即是指我們骨與骨之間的連接,當中包括軟骨組織。如果軟骨組織被磨蝕,有機會出現關節疼痛。其中較常見的是膝關節的退化及勞損。 因此不少患者都是中年式以上為主。何庭軒醫師同時指出,其實勞損和退化兩者是相對的,如果關節問題較早出配可歸納為勞損,相反於中...

2020年8月3日 上午6:24:36

【關節炎】物理治療師分享成功治癒彈弓手的難忘經歷

彈弓手(Trigger Finger),學名是「手指屈曲肌腱腱鞘炎 (Stenosing Flexor tendosynovitis)」, 是香港常見的辦公室文職疾病。患者通常都會在手部出現根腱發炎腫脹的情況,繼而引致手指屈曲之後無力伸直起來的情況。當自行用力推直回手指後,...

痛風性關節炎

所謂「痛風」,是指尿酸的結晶物(尿酸鹽)積聚於關節腔及其他骨質組織當中,以致形成關節腫痛及變形的病患。痛風性關節炎常見於40歲以上的男性,發作的部位常在腳大拇趾第一關節,也可能在其他地方例如足踝、膝、手等關節。由於痛風性關節炎的根本原因在於病人的高尿酸,所以患者通常都會同時患有高尿酸血症。

發病原因

人類每天都會產生尿酸,而正常人類可以經由腎臟排泄,及透過膽汁經大腸排出體外,但患有高尿酸血症的病人不可以完全將尿酸排泄,於是血液內仍殘存著尿酸,而多餘的尿酸經由血液流到關節時,有機會形成尿酸鹽,並沈積於關節的組織當中,於四肢末端關節形成痛風石,有機會引起急性或慢性的發炎及變形,而痛風性關節炎的發作情況可以因人而異。

病癥

痛風性關節炎的病徵可分為4個階段:
1. 無症狀期:有血尿酸增高的情況,但沒有明顯的關節痛楚,部分病人會繼而發展出痛風性關節炎
2. 急性關節炎期:又可稱為急性痛風,常在夜間出現關節痛楚,患處會出現紅腫及灼熱感,會維持一至兩星期左右的時間
3. 間歇期:又稱不發作期,關節疼痛的情況會較反覆,發作的時間會縮短,有些患者不會出現明顯病症,但這只是病症慢慢變為慢性關節炎的時期,間歇期一般維持在數月至數年間
4. 慢性關節炎期:由於在演變成慢性關節炎的期間,關節會反覆發炎,以致骨質遭到侵蝕及周圍組織纖維化,形成痛風石,可導致關節變形

高危人群

1. 家族遺傳:家族有痛風及尿酸過高的背景
2. 性別:男性較女性大機會患上此病
3. 年齡:通常見發作於40-60歲的人士,女性在停經後會增加患病機會
4. 肥胖:因體重過重會更容易累積尿酸,而且肥胖的人士較常出汗,以致小便減少,所以未必能有效排出尿酸
5. 不健康飲食:過度進食高嘌呤(Purine)的食物(如內臟、魚卵等)及多飲酒,會使血液中的尿酸增高

應做檢查

1. 檢查血液成份:檢查血液中的尿酸份量(正常值男性為70mg/L,女性為60mg/L)
2. 關節液鏡檢查:有助觀察關節中是否存在著尿酸鹽結晶
3. X光檢查:可檢示出關節的腫脹情況,以及關節的蟲蝕狀或穿鑿狀缺損,也可以觀察到關節的軟組織損傷,及有機會發現軟組織出現鈣化的跡象

建議療法

要徹底治療痛風性關節炎,必須減少血液中的尿酸,而方法主要依賴藥物治療:
1. 止痛:藥物最常見為秋水仙素(Colchicine)等消炎藥,減輕患者的痛楚,嚴重的急性關節炎可考慮於關節內注射類固醇或冷敷患處減少疼痛感
2. 降低血液尿酸:常見用藥物如丙磺舒(Probenecid)去抑制腎臟再吸收尿酸的能力,以達致降低血液中尿酸的份量

預防方法

1. 減少進食高嘌呤的食物:例如動物的內臟及肥膩的食物
2. 少飲酒:因為酒精會影響尿酸的代謝效率
3. 多喝水:有助透過排尿排出尿酸
4. 適當的運動:患有尿酸過高者,感避免進行過度劇烈的運動,因為出汗量提高會使小便量減少,但患者亦應作適當的帶氧運動如游泳及慢跑

相關專科

骨科

協會

References

bottom of page